揭秘“感觉统合”
说到感觉统合,多数家长都会感到陌生。不过,有些家长在宝宝的早教课程中或许也了解:适当的感统训练对不同阶段的宝宝都有很大的帮助。可至于什么是真正的感统课程,其概念却是模糊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感觉统合”的神秘面纱。
何谓“感觉统合”
感觉统合理论起源于美国,是指大脑把从身体各感官传来的感觉信息,进行多次组织分析、处理,做出正确决策,使整个机体和谐有效地运行。感觉统合主要分为平衡统合、触觉统合、本体感统合、视觉和听觉统合五大方面。
我们知道,人的大脑就像一个司令部,内部的不同部位必须经过统一协调的工作,才能完成人类高级、复杂的认识活动,包括注意力、自我控制能力、概括和理解能力。当大脑对感觉信息的综合发生问题时,就会使机体不能有效地运作,这种情况称为感觉统合失调。若孩子出现感觉统合失调现象时,会对他今后的学习、生活带来不便,因此家长应对这方面加以重视。
“感觉统合”的必要
感觉统合并非什么高深的学理,任何幼儿都必须经由感觉学习,大脑才能有效地发展出完整的思考能力,产生自发自动的学习效果。 然而,由于人的大脑有140亿个神经细胞,分为100多万个感觉区,因此感觉学习的过程相当复杂、细腻。而感官在输入信息时,大脑神经细胞的接受过程必须是灵敏的、准确的,所有受信息刺激影响的感觉区对同时输入的许多感官信息的协调和整合必须迅速且完整,否则便会影响幼儿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发展。也就是说,幼儿不仅需要感觉学习,还需要感觉统合的学习。
可见,对感觉的教育与对感觉统合的教育是一脉相承的。正因为人有感觉统合的能力,所有的学习和动作才能顺利进行。
“感觉统合”的失调
据调查,目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人数大约要占到学生总数的5%—10%。这些孩子不仅因为学习的基本能力不足和注意力缺失而导致学习成绩不佳,更为严重的是,他们在人生最重要的学习阶段(0—12岁),将因一连串挫折而造成害怕学习和拒绝学习的态度,影响到以后的生活。
一般“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有:
前庭平衡功能失常——多动不安,走路易跌倒,原地打圈易眩晕,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专心,爱做小动作,调皮任性,兴奋好动,容易违反课堂纪律,容易与人冲突,爱挑剔,很难与其他人同乐等。
视觉感不良——尽管能长时间地看动画片,玩电动玩具,却无法流利地阅读,经常出现跳读或漏读或多字少字;写字时偏旁部首部颠倒,甚至不认识字,学了就忘,不会做计算,常抄错题抄漏题等。
听觉感不良——对别人的话听而不见,丢三拉四,经常忘记老师说的话和留的作业等。
触觉过分敏感或过分迟钝——害怕陌生的环境、吮手、咬指甲、爱哭、爱玩弄生殖器等、过分依恋父母、容易产生分离焦虑,或过分紧张、爱惹别人、偏食或暴饮暴食、脾气暴躁。
痛觉过分敏能感或过分迟钝——冒险行为,自伤自残,不懂总结经验教训。或者少动,孤僻,不合群,做事缩手缩脚、缺乏好奇心,缺少探索性行为。
本体感失调——方向感差,容易迷路、走失,不能玩捉迷藏,闭上眼睛容易摔倒,站无站姿、坐无坐相,容易驼背、近视,过分怕黑。
动作协调不良——动作协调能力差,走路容易摔倒,不能像其孩子那样会滚翻、骑车、跳绳和拍球等。
精细动作不良——不会系鞋带、扣纽扣、用筷子,手脚笨拙,手工能力差。
“感觉统合”提升法
一般感觉统合训练是通过特殊、专业的器械,配上特殊设计的活动刺激矫正失调孩子的神经系统的不协调现象。然而随着人们对于感觉统合认识的逐渐深入,这样的训练已不再仅仅是矫正感觉统合失调的现象,更多地是被就用在婴幼儿的早期教育中。一般感觉统合能力几乎有80%的学习是在婴幼儿时期就进行的。广泛地对婴幼儿提前进行感觉统合训练,可以帮助婴幼儿平衡各种感觉,促进其感觉统合能力,健康快乐地成长。
以下推荐几种提高宝宝感觉统合能力的方法:
一、跷跷板
准备:妈妈与宝宝面对面,手拉手站直。
1. 宝宝下蹲,妈妈站直。
2. 宝宝站直,妈妈下蹲。反复。
二、踮脚走
准备:妈妈与宝宝面对面站直,妈妈的双手轻轻握住宝宝的手。
1. 妈妈迈左脚向后退,宝宝迈右脚向前走,共走四步。
2. 妈妈迈右脚向前走,宝宝迈左脚向后退,四步回到原位。
3. 手臂向上,妈妈和宝宝一起踮脚向宝宝右边走四走,放下脚跟,一起下蹲。
4. 反复上一动作,方向相反。
三、跳跃击掌
准备:面对面站直。
1. 妈妈向左上方伸直自己的左臂,然后让宝宝往上跳,并伸出右手,尽量碰到妈妈的手,可以多跳几次。
2. 妈妈换右手,重复。
转自《母婴世界》